在他身上看到驻村扶贫的为民情怀 ——记湘西州纪委监委信访室四级调研员彭武运
2021-09-23 10:30:53          来源:法制周报 | 编辑:万丹 | 作者:雷昕 | 点击量:44179         

彭武运在州纪委监委信访室接待信访群众。

法制周报·新湖南记者 雷昕

“我是农民的儿子,又是从基层走出来的干部,了解湘西农村,我一定牢记使命、坚定信心、用心用情做好精准扶贫工作。”2015年初,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纪委监委彭武运接受组织安排,先后到吉首市矮寨镇洽比村、坪年村及永顺县吉锋村驻村扶贫。

4年间,彭武运秉承着吃苦耐劳的本色,发扬纪检监察干部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真抓实干,用实际行动书写了一张脱贫攻坚的满意答卷,诠释了一名纪检监察干部驻村扶贫的为民情怀。今年6月,彭武运被中共湖南省委评为“湖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

修通致富路振兴乡村经济

“彭书记,彭书记,你回来啦!”8月28日,记者随彭武运来到曾经驻村扶贫的吉首市矮寨镇洽比村、坪年村回访。刚走进洽比村,坐在村口的村民远远看到彭武运就挥手打招呼。

洽比村是纯苗族聚居区,支柱产业均为劳务输出,人均年收入才1500多元。村里留下的都是老人和孩子。“2017年以前,这里还没通公路,村民外出要沿着村边的河滩步行,哪怕是从村子到矮寨镇,都要花将近2个小时。非常不方便。”村民说,因为出行不便,村民只能靠山吃山,收入少得可怜。

“修路,是打开村子和外界连接的唯一方法。”彭武运意识到,要致富,先修路。为了修路,他几乎每周都要去州、市交通和财政局等相关职能部门跑项目,协调项目立项及拨款事宜。在州纪委监委的大力支持和协调下,项目终于跑下来了。两年时间,连接洽比村、坪年村到矮寨镇的10余公里的夯吉旅游公路终于通车。

“路修通了,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干劲也比之前足了。”彭武运自豪地说道。近年来,坪年村被列为全国乡村扶贫重点村、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镇、中国传统村落。通过大力发展乡村振兴,以3000亩生态茶园为基点,以生态旅游为抓手,推进茶旅结合项目。采茶时节,人均月收入达四五千元。路修通后,乡村旅游也发展起来,村民忙得不亦乐乎。

村权监督微信群化解民生问题

“别看这里偏僻落后,老百姓对党和国家的关心,与他们对生活的信心早已经紧紧联系在一起了!”彭武运笑着说。

自从州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后,彭武运就在村内建立了村权监督微信群,并邀请所有村民入群,要求所有村务必须在村部公开栏和村权监督微信群同步公开。鼓励村民发现问题及时在群内反映,村干部和驻村纪委干部及时回复和解决问题。

以往天色一暗,村民们外出就只能依靠手电筒,出行极不方便,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在了解这一痛点后,彭武运及驻村干部和市电力部门反复沟通协调,亮化工程在洽比村三组先行动工。

三组路灯亮起来的那个傍晚,村权监督群里炸开了锅,“路灯亮了,老百姓高兴了,这是上级领导给我们的实惠,感谢工作组给我们带来光明。”看到三组率先用上了路灯,原本不同意在自家田地挖路灯线电缆沟的一组和二组村民有点着急了,纷纷主动配合。

自驻村扶贫以来,每到一个扶贫村,彭武运就主动厘清村级29项小微权力清单,每月邀请10人以上各组村民代表参加村级微信群工作例会,让更多的村民参与并监督村务运行。仅2018年,州纪委监委驻村扶贫工作队就利用湘西为民村级微信群收集到村民意见建议200余条,及时解决村民关注的问题100多个。

引水上山解决村民喝水难题

永顺县吉锋村是典型的岩溶地貌,处在半山腰,缺水是这里的常态。这里的村民长期靠天吃饭,到了枯水期还得靠政府派人送水才能解决用水问题。2018年5月,彭武运来到吉锋村,当即向村民许下承诺:“喝水是吉锋村最突出的民生难题,我一定想办法给大家解决。”

彭武运和永顺县水利部门沟通协调后马上立项。当月,打井队就进村了,近半年时间,一连打了6口井,一滴水都没有。彭武运又请来了省地勘局405队的工程队,经过反复勘测,重新选择了打水点,钻头连续不断地工作了一个多星期,一股清泉终于冒出来了。村里75岁的老人宁仕学三天两头就要到工地现场走一走。当第7口井的井水冒出来时,他舔着井水说:“真甜,以后咱们有井水喝了。”

彭武运告诉记者,4年的驻村扶贫工作,他早就把村的发展当成自己的事业来干,把村子当成自己的家来建设。

(李颖对本文亦有贡献)

责编:万丹

来源:法制周报

关于我们-商务合作-法律声明-联系我们
广告热线:0731-84802118 湖南法治报官网ICP备案号:湘ICP备19000193号-3 版权所有:湖南金鹰报刊社有限责任公司《湖南法治报》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